政策点睛“天时”起风潮
“如果大家错过了30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2013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断言。
——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贵州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同年2月13日,《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提出将贵安新区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的五个城市新区之一,建成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成黔中经济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贵安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确立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贵州的支持力度。
国家系列“组合拳”犹如一场及时雨,润泽贵州转型发展的信心,也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前来“攻城略地”。
资源支撑“地利”生引力
2014年6月底,总投资2.2亿元的富士康绿色隧道数据中心完工。“富士康选择贵州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说。
地处北纬24度到29度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4℃到16℃,夏季平均气温22.5℃,冬季平均气温6℃到8℃。地质结构稳定,灾害风险低,森林覆盖率49%。
贵州适合大数据产业生长的优势资源远不止于此。
电力资源要素保障是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西电东送”的主战场,贵州电力水火互济,稳定可靠,电力价格更具有相对的优势。凉爽的气候与充足的电力兼备,让全国很多地区难以望其项背。
业内专家评价说:贵州是天造地设的“中国机房”。
天道酬勤“人和”聚活力
占天时得地利,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心凝聚共识,用“人和”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2014年2月,《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
一个月后,《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面世,这是国内第一部信息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
同一起跑线出发,贵州在顶层设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创新转化成为实践提供了保障。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一批与大数据产业相关联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到2014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企业达到1721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全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园区达到25个。
大数据与贵州之间的缘分,可谓天作之合。
一方面,要保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贵州需要大数据;另一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与政策红利齐聚,使得大数据选择了贵州。
地方政府的远见卓识和真抓实干,则是产业成长的最好保障。
天时地利并聚,人和正兴。贵州大数据产业从“可能吗?”到“谈及大数据必谈贵州。”再到“发展大数据必到贵州!”从疑惑到感叹的转变,是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贵州实践的充分肯定。
2014年3月,贵州在北京宣布大数据产业起航。一年时间,贵州已收获了累累硕果。
贵州,书写了一个大数据发展的传奇。